□徐瓊 成都
  一年一度春節時,神州響徹回家聲。“過年回家”的詢問和討論不僅雄踞媒體版面多日,也充斥於人際,成為噓寒問暖的最佳話題。
  過年,回家,兩個動詞捆綁一起,仿佛約定俗成的成語,仿佛必須實現的真理。可不是所有人都歸心似箭,更多的人其實近鄉情怯。調查顯示,“為春節回家而煩惱”成了不少中國人的心病。世易時移,過年,回家,就像兩個曾經緊密相連的陸地板塊,正在更深處的社會地殼運動影響下鬆動、漂移。
  團圓,本是回家過年的最重要價值,有人傾其一年守望這珍貴時刻,有人卻懷著一顆受審的心。調查顯示,四成年輕人都患有春節“恐歸症”,“談朋友了嗎?”“什麼時候結婚啊?”“你爸媽什麼時候能抱上孫子呢?”“一個月掙多少錢啊?”“買房了嗎?”……被列為年輕人最害怕的“毒舌”問題。與看重獨立自主、極具隱私意識的新一代相比,父母長輩的興趣單一、價值物化無疑讓人厭倦,如此缺乏溝通的“團圓”只是徒具形式。
  除了父母,還有親友團這關。70%的受訪者表示“為春節回家而煩惱”,開銷太大、往來人情債、飯局車輪戰都是原因。為父母,也為自己“面子”計,很多年輕人在派發紅包、請客送禮時往往不甘示弱,不能量入為出,不惜超常花費,過後落得錢包與心靈兩處空虛。
  催回家過年,催婚,催生,催禮……這使得人們一邊被春運大軍裹挾著上路,一邊忍不住要想,春節還能帶給我們小時候的快樂嗎?回家真的是春節必須的唯一選擇?一個不團圓的春節必定是凄涼的?
  32億,是2014年春運預計的道路客運量人次。媒體習慣於簡單地將其安在“過年回家”的煽情標題下;但實際上,其中的鐵路客運量2億多人次,才是最能反映異地打工與求學人員返鄉人數的指標。看似數字龐大的春運,自駕出游和短距離走親訪友貢獻不少。
  中國日漸成熟的城鎮化正在淡化“回家過年”的悲情。隨著年輕人異地就業並頻繁遷徙、城市越來越移民化,除開一部分剛需族,比如離家別子在外打工、暫時未能市民化的農民工,過年必須回家的人群必將稀釋或分化,無論是一個人在外打拼的單身人士,或者已在異鄉成家立業、站穩腳跟的年輕夫婦,如何過年,他們將會有更多的選擇。
  感受愛和理解,才是春節回家的唯一理由。如果,無人相伴回家就讓人失望,不能衣錦還鄉就無顏見家鄉父老,說明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未識得家人的價值和團圓的真意。
  鄉愁之愁,不止於思念故鄉而不得歸,而是回到故鄉卻在思念他鄉。故鄉物不是人亦非,昔日快樂時光一去不返,才是每個人心底最大的鄉愁。在這個高速變遷的時代,有多少故鄉被新建,有多少人像被移栽的樹一樣游走著,從這個意義上講,過年回家,只是回家,難解鄉愁。  (原標題:不團圓的春節必定凄涼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f12cfqq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